曾參說:孔子的學說也就倆字兒。
曾子曾參,孔子的弟子,七十二賢之一,參與編制了《論語》、撰寫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、《曾子十篇》等作品,被后世尊為“宗圣”,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,僅次于“復圣”顏淵。
這在上千年以儒教為尊的時期,是個了不得的成就。
要知道被公推為“兩個半圣人”之一的王陽明(一個是孔子,半個是曾國藩),是否可以配享孔廟,可是爭論了好幾十年呢。
一、“曾參殺人”
關于他有個成語,叫做“曾參殺人”。
戰國的時候,秦武王要派甘茂進攻韓國的宜陽,甘茂怕出兵在外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,萬一有人在秦武王面前打自己的小報告,這事兒就比較麻煩,于是對秦武王講了一個故事:
從前曾參在費地的時候,費地有個與曾參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。
有人就跑來跟曾參的母親說:“不好了,曾參殺人了。”曾參的母親說:“我的兒子不會殺人的”,她仍然照樣織布。
過了一會兒,一個人跑來說:“曾參殺人了。”曾參的母親還是繼續織布。
又過了一會,又有人跑來說:“曾參殺人了。”曾參的母親想壞了,曾參真的殺人了,趕緊扔掉梭子,跳墻逃跑了(老人家腿腳還挺利落)。
所以就連曾參這樣賢德的人,說的人多了,他的母親都不敢相信他。
現在我既不如曾參賢能,大王相信我又不象曾參的母親相信曾參那樣,而且給我扎針的恐怕還不止三個人,我害怕大王也會因為這個把梭子扔掉啊!
這個故事不知是不是真事兒,大概率是甘茂編出來用以舉例的,但這事兒從側面說明,在戰國時期,曾參的品德學識就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了。
那么曾參對自己老師的學說是怎么講的呢?
話說有一次,曾參和一些同學都在孔子跟前,孔子說:
“曾參啊,我說的道呢,是有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。”
曾參回答說:“是,是。”
孔子出門以后,沒聽懂的同學就問曾參:“老師這說的是啥意思啊?”
曾子說:“老師說的道,不過就是忠和恕這兩個字罷了。”
所以曾參認為,孔子學說的核心,就是忠恕。
何為”忠恕“
那么忠恕是什么意思呢?
忠就是忠人之事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
就說你想要成事兒,你得先幫助別人成事兒,你想要發達,你先要幫助別人去發達。
比方你剛進入職場,從一個小白開始去做,你想要當上領導怎么辦?讓你把愛采購運營百科欄目重新做一遍你怎么辦?
你想要當上主管,先把你的主管拱上去當上經理,你就是主管,要不然他一直在這個位置上,你就沒機會,對不對?
你想當經理,把你的領導拱上去當總監,你就是經理。
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的一種。
己欲達而達人是什么呢?
我想要掙錢,先要考慮我可以給別人創造多大價值。
我幫B2B公司創造100萬的業績,我拿個幾萬的提成很正常。
我幫公司創造幾千萬的業績,我可能就能拿幾十萬。
有時候我們看一個公司,那些越職位越高的人,他創造的價值越大,但是反而他拿到的比例越少。
像馬云在阿里巴巴03年、04年的時候就只有5%了,后來他增持了一些最高才到7%,他是創始人,那時候阿里巴巴還沒在香港上市的時候,他占股比例就已經這么低了。
當你創造的價值越大,你占比越低,但是你的絕對值就會越大。
馬云創造了數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,所以雖然他股權占比很低,但他依然一度成了亞洲首富。
我當年從調酒師做到豐采網的總架構師也是如此。
所以古語說:將欲取之,必先與之。
我想從他那里拿到什么,我先要考慮我可以給他什么。
你要從客戶手里拿到錢,先要考慮你能給客戶提供什么產品和服務。
因此,當我們幫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時,客戶就會付給我們更多的費用。
這就是己欲達而達人在商業上的應用。
曾參說的第二個字叫恕,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。
你自己不希望碰到的事兒,你就不要去給別人。
你不希望別人罵你,你就別去罵人;你罵了對方,對方通常也會回罵你。
所以人必先自辱而后人辱之。
所以,我們要對別人做什么的時候先停下來想一想:
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我,那如果我這么做了,別人會有什么感受?
別人會如何看我?把我當成破壞者還是建設者?
別人會有什么反應?
我是否愿意接受這個反應?
先想清楚了,一切損人不利己的事情,也就不會去做了。